木秋莲老师以学生活动“推推看,书会怎么动”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之后从“斜面运动研究”到“匀速航船上起跳落地问题”,沿着伽利略的重要思维逻辑,让学生学习体会理想实验加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再对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对前辈科学家的研究进行升华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重要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深刻体会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背后的思想和方法。
李国伟老师则从生活体会及嫦娥五号发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通过“摆球实验”过渡到“理想斜面实验”增强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价值和说服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念,让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水到渠成。之后在“惯性”教学环节,通过大量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锻炼了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特别是“苹果上爬”小演示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思维,营造出积极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人回味无穷。
(插入小视频)
课后,先由两位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授课反思。
木秋莲老师认为一节课应该整体设计,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挖深讲透。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问题串设置、情境建模、探究学习和归纳总结和练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力图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有机融合。
李国伟老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前提应该是一节好的常规课,因此本次也基于上好常规课的思路备课,以常规课为内核,探索解决常规课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强调运动和力的关系,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以及强调牛顿第一定律作为力学的基石来体现新课标和新教材理念。
其他老师也积极地交流分享自己的听课体会。
吕国忠老师:
听了李国伟和木秋莲两位老师设计的巜牛顿第一定律》收获较多,两位老师站位高、定位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理想斜面实验的魅力所在。
李福明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同课异构中:木秋莲老师的课重点体现了科学史教育,遵循人类认知发展顺序,让学生体验了科学发展过程。李国伟老师的课重点体现了科学思维这一过程,用有趣生动的实验把难点逐一化解。
王婧羽老师:
木老师的课结合几个实验,以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认识发展的科学背景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观念。李老师的课知识容量较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新颖,能捉住学生的眼球。
张冬琼老师:
木老师的课着重以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认知发展为要点,让学生感受物理发展过程。李老师的课着重解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以新颖的实验,让学生将难点融会贯通。
陆晓霞老师:
两位老师给我很多启示,以后可以融合木老师对物理史料的挖掘,李老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感悟,在物理史实中体会科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李云伟老师: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教材上的安排来看,需要我们落实的物理核心素养较多,两位老师紧扣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主线,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经历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从而体会物理学家对知识探索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潘少杰老师:
两位老师的《牛顿第一定律》让我收获颇多。木老师站在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李老师结合实际,在物理概念冲突和矛盾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最后,工作室庞桂香老师进行了归纳总结:两位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研读都很到位,在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落实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究。教学中都注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庞老师指出,我们要相互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围绕新教材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体现教学的层次性。进一步充分、切合实际地结合情景、实验、活动和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学习。
本次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促成教师间的知识共振、信息共振、心理共振,达到了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学无止境,教艺无涯,通过工作室这个大平台,工作室所有成员不断虚心学习充实自己,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呈贡这片教育沃土上,不断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撰稿:李福明
审稿:庞桂香
图片:工作室成员
时间:2020年12月31日